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兴学育才 切于世用

点击次数:2018-06-10 10:44:59【打印】【关闭】

今年是我市瑞安籍文化名人孙诒让与黄绍箕逝世110周年,风土版5月16日曾刊文《张之洞与瑞安二仲》予以纪念。日前,笔者翻阅湖北省很多教育史料,对黄绍箕记载不多,这不能不

 今年是我市瑞安籍文化名人孙诒让与黄绍箕逝世110周年,风土版5月16日曾刊文《张之洞与瑞安二仲》予以纪念。日前,笔者翻阅湖北省很多教育史料,对黄绍箕记载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黄绍箕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是一位有理论、有实践、有成就、有影响的教育家,为湖北的新式教育做出一定贡献。

出任乡试正考官 选拔湖北学子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黄绍箕出任湖北乡试正考官。

作为一省的主考官,黄绍箕对当时的人才选拔有自己的思考,并提出看法。他认为过去选择人才注重德才兼备,而现在只注重写文章,这样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专考文章,就会产生一些考生靠华丽的语言和支离怪诞来取巧,而文章没有实质的内容。所以,他在湖北主持乡试时,坚持凡是空疏庸滥、支离怪诞的文章一律不录。“自四书五经文外,发策皆依于经史大义,终之于理学而归之于自强,凡空疏庸滥、支离怪诞之文悉摒不录。”他还说“虽然专以文字取士,而谓可以尽天下之人才,此非智者所敢胜任也”,但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又不敢怠慢,“此则臣所不敢期,必而日夜祷祀求之者尔”。

黄绍箕受业张之洞门下,学识、才能、为人深得其赏识。黄绍箕发妻去世后,张之洞把侄女(张之洞兄张之渊的女儿)介绍给黄绍箕为妻。光绪二十二年(1896),黄绍箕应张之洞邀请,从瑞安来到湖北。是年,张之洞创办储才学堂、创设武备学堂。黄绍箕主持湖北乡试非常谨慎,在至父黄体芳家书中写道:“近年主考多招闲话,嫌疑之际不可不慎也。”黄绍箕谨慎、廉洁、公正,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湖北学子,为国家输送人才。

主持两湖书院

编撰《中国教育史》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黄绍箕应张之洞邀请,赴湖北主持两湖书院,出任书院监督,至1904年7月离职。

两湖书院是当时湖北书院中名气最大书院。黄绍箕工作认认真真,非常负责,每日都在讲堂、操场上亲自督课,不管天气寒冷和酷暑都没有停止,使校风大有改进。

黄绍箕爱才如命,不拘一格选人才。当时,后来的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正在该书院深造。刚好书院要选派学生出洋考察留学,黄兴为高材生,当然入选。但是张之洞虽然应允了,却没有派遣他。黄绍箕愿意为其担保。黄兴留日期间,学习日本现代军事和教育,接触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当年,6月19日,黄兴在日本给黄绍箕写了一封800多字的长信,称“徒凭书籍考查,尤有负吾师之厚意”。

黄绍箕选拔30名优秀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这些学生学成回到湖北后,到湖北各地传习从日本学到的知识,培养了中小学师资数千人,以适应创办新学的需求,对当时教育改革和振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他向张之洞倡议建立湖北省学务处,总揽全省教育事业,被张之洞采纳。在湖北实施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04年向全国18个行省推广。这是当时教育领导体制的一项重大革新,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张之洞在《胪举人才折》中赞扬黄绍箕:“品端学博,沉细不浮,于中西政治纲要、学校规制,实能精思博考……洵为今日切于世用之才。”

1904年,黄绍箕还做一件我国教育界史无前例的事,着手编撰《中国教育史》。黄绍箕认为,中国废科举后,欲立新教育制度,必先研究教育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史,日本也编撰了国内外教育史,其中讲到中国教育史,但很简单,我国古圣贤教育思想丰富,但没有很好地梳理,非常需要编撰自己的教育史。黄绍箕的《中国教育史》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学说和西洋教育原理,成为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后人认为以中国教法作为根本,又学习借鉴日本、西方学制的新教育,自从黄绍箕开始的。

补授湖北提学使

以学务殉身

1906年4月,黄绍箕补授湖北提学使,看到学务经费紧张,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捐资办学,“首捐廉俸二千余金,充为教育经费”,作为省初等小学堂办学经费。他曾在文普中学堂的演讲中提到“环球各强国,所以能自立而日益强盛者,其真实力量全在国民”,如“通国皆成国民,必可出力扶助国家,我大清国无论到何地位必有翻身之一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强国的必然性。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1898年张之洞开办湖北工艺学堂,在他苦心建立的近代湖北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07年春,湖北工艺学堂停办,黄绍箕把湖北工艺学堂改建为湖北工业中学堂,开设理化、机器制造、染织、建筑4科,学制为4年。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因经费问题迟迟没有开办。1907年,湖北商业中学堂成立,由黄绍箕开办,现在变升为湖北经济学院。黄绍箕还开办湖北师范学堂、武昌初等小学,并以武昌为试点,在城区内外划分28个学区,动员各学区子弟就近入学,此举措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提学使任内,事无巨细,他每件事都要亲自操办。因事务繁忙,经常彻夜批答文件,撰写报告而不休息,一时上下,都感叹黄提学使规划操办湖北教育的艰辛。他毕生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一直到病逝。1907年6月,黄绍箕患湿温症,日夜腹泻,脸色憔悴,步履艰难,但仍然坚持去上班。冬月初旬,黄绍箕已体力不支,经常说梦话,但说的都是公事,仍手批公文,直至病逝在湖北提学使公署,享年54岁。

黄绍箕辞世后湖北学界送殡者数千人,京师及各省学堂闻讯纷纷停课一天以表哀悼。湖北各界对黄绍箕的评价非常高。前御史学务公所议长吴兆泰等人说:“先生学术纯正,课士精勤,汉宋兼通。自到任以来,兴学育才,朝夕不倦,竟以学务殉身。”康有为身在海外听闻噩耗,十分痛心,赋长诗《哭前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黄君仲弢》曰:“衔杯浙绍馆,泣语至深更。劝吾夜密走,胡服或为僧。”题下小记:“戊戌出奔,赖公告难。劝吾微服为僧,北走蒙辽。夜宴浙绍会馆,把酒泣诀。今幸更生,皆君起死人而肉白骨也。为服缌衰,东望奠祭,不知其哭之恸也。”

黄绍箕提倡废科举,办新学,视教育为“身心性命之事”。在湖北的几年中,正值张之洞推进湖北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他建议设省学务处,选派优等生去日本攻读师范,创办实业学堂、师范和初等小学,带头捐俸办学等,是湖北新教育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为湖北新教育鞠躬尽瘁。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