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点击次数:2017-09-01 02:57:52【打印】【关闭】

1940年,德军“黄色方案”大获成功,一举击败宿敌法国,征服整个西欧,图为希特勒在比利时设立元首总部“狼谷”筹划新作战方案 :旨在消灭敦刻尔克撤

 1940年,德军“黄色方案”大获成功,一举击败宿敌法国,征服整个西欧,图为希特勒在比利时设立元首总部“狼谷”筹划新作战方案 :旨在消灭敦刻尔克撤走的盟军及其抵抗基地英国的海狮计划
1940年1月,发生在比利时的梅赫伦事件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次宿命般的意外。由于“黄色方案”的泄密,希特勒决定搁置这项由陆军总司令部主导起草、带有浓重怀旧色彩的计划。2月13日,在阅读过一份由A集团军群提交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新草案之后,他火速决定召见其作者、一位52岁的中将,并在2月20日敲定了“黄色方案”的最新修改版。突破的重心被移向中路的阿登高原,装甲部队将如镰刀一般切进法军主力的右翼,将其割裂并歼灭在比利时境内。而法国军方在经历1月那场虚惊之后,对自己的动员速度居然颇感满意,并未做出任何像样的调整。4个月过后,当总数相对较少、但集中于主攻方向的德国装甲集群汹汹而来时,他们再也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国飞机迫降在比利时边境小镇梅赫伦,比利时在飞机上发现了德国闪击西欧的完整计划——“黄色方案”(FallGelb)中下达给空军的命令书。由于德国人始终无法确认究竟有多少情报已遭泄露,并且低地国家上空的恶劣天气使得空军无法出动,希特勒最终在1月16日傍晚下令 :无限期推迟进攻
“复古”的初始计划
很难说德国开始制订对法作战计划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尽管早在1937年11月,三军总司令和政府高层就已经获悉:元首决心在不久的将来对英法全面开战,但谁也不曾料到,一切竟会来得如此之快。1939年9月3日,即入侵波兰后第三天,希特勒在传达给全体军官的《第2号作战令》中还声称:“在西线应让对方首开战端”,“只有在法国首先攻击德国领土之后,方可对法国实施攻击”。但随着波兰战事迅速走向尾声,这位惯于见异思迁的元首几乎立即改变了主意。在希特勒看来,尽管德国比英法早两年左右进入备战状态,但随着英国开始全面动员,维持物质优势的时间窗正在关闭。目前正是利好消息最集中的时期:由于苏德结成同盟,德国在征服波兰之后就可以摆脱东线的羁绊,农产品和能源输入也较有保障;英法两国依然寄希望于借助扶植盟友的间接战略来拖住德军,而无意结束西线的“假战争”。他要利用这个时机,首先在西线击败英法两国,瓦解其工业生产能力;随后集中力量向东发展,投入与苏联争夺东欧“心脏地带”的角逐。
9月27日,华沙陷落前一天,希特勒向陆海空三军司令透露了在西线转守为攻的企图。接着在10月9日,他亲自起草了冗长的《第6号作战令》,宣布德国将重回“一战”的老路,以低地国家比利时和荷兰为跳板、发动对法国的突袭,尽可能多地消灭进入比利时的法军主力和英国远征军,彻底控制北海沿岸港口和法国北部,随后渡海入侵英国或迫使其停战。一天后,这份备忘录被传达给了事先毫无心理准备的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进攻开始的时间则被定在当年深秋。接下来的两天里,英法两国公开拒绝了德国元首煞有介事的“和平”提议;于是,按照希特勒的意图“在军事上一劳永逸地迅速解决西方问题”,遂成为不刊之论。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黄色方案”第1号方案:陆军总司令部最初方案
一般认为,“黄色方案”最初的两版草稿是出自总参谋部的手笔;但从整体思路上看,依然反映了希特勒个人的执念。在《第6号作战令》中,他先入为主地决定要将低地国家作为整个战役的重点,集中大部分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于右翼,并且要求在第一时间控制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港口。因此,10月19日出炉的第一稿作战方案基本上是以占领低地国家作为目标,只有一个主攻方向。在右翼,博克大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30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和9个装甲师)将以一部入侵荷兰,主力经比利时北部和马斯河向安特卫普—布鲁塞尔一线前进,歼灭比利时陆军和进入前沿阵地的法军。在中路,龙德施泰特大将的A集团军群(下辖22个步兵师)沿阿登高原和卢森堡向马斯河一线推进,作为辅助攻势,阻止法军援兵北上、威胁博克的侧翼。在左翼,勒布大将的C集团军群(下辖18个步兵师)负责“看守”马其诺防线,保障本土南部的安全。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黄色方案”第2号方案:陆军总司令部修改方案
从总体概观上看,第一版“黄色方案”相当类似“一战”前夕席卷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特别是将主力配置在右翼的安排,与后者几乎如出一辙。区别在于,1914年时的德军右翼在穿过比利时之后,会继续向法国北部旋转,以巴黎作为最终攻略目标。而哈尔德在制订1939年的计划时,延续了一贯的求稳思路,仅仅要求以右翼占领低地国家,预备在第一阶段战事结束至少18个月后再发动对法国本土的入侵。这令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希特勒大感不满。因此在10月29日,哈尔德被迫对计划做了第一次修改,B集团军群受命放弃对荷兰的进攻,以装甲部队全力向海峡地区冲刺,力争将加莱周边的法国港口也收入囊中,阻断英国出兵的最短通道。同时为确保至关重要的鲁尔工业区的安全,负责策应的A集团军群也将进一步采取主动,将先头部队推进至埃纳河谷地。但在这个调整版方案中,进攻重点依然在右翼,装甲部队被完全配置在比利时北部。
革新派的奇想
无须太高深的军事素养,便可以看出哈尔德这个复古色彩浓厚的方案存在的问题:B集团军群的坦克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突破、而不是迂回包围;在冲向弗兰德斯海岸的过程中,它们很难兼顾围歼北上法军主力的任务。长久以来,法国陆军的既定应战方案都是以两个集团军群进入比利时境内,从而和西进的德国A集团军群主力以及B集团军群的左翼正面遭遇。而即使德军能通过苦战、勉强实施前进,从索姆河—瓦兹河一线出击的法军援兵依然有能力威胁B集团军群的侧翼,使战线稳定在法国—比利时国界附近。换言之,尽遣主力的德军至多不过歼灭北上的法军一部,却须冒主力在苦战中折损的风险。更何况即使是看似推进难度最小的装甲部队,在右翼的行动中依然无法确保万无一失:比利时军队虽然弱小,但其国内密布的河网以及随时可以开闸放水的运河体系正是坦克的大敌。更何况英国远征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都构成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种全新的思维已经在酝酿。1919年,英国陆军少校富勒最早阐述了完全利用装甲集群实施中央战线突破和两翼纵深包抄的全新作战模式,很快成了重建期的德国国防军追捧的信条。由于总兵力受到严格限制,德国军人远比他们的法国同行更关心如何避免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也更关心如何使用坦克集群实现高机动性作战和要点突破。尽管随着地位的擢升,这些“机动战”(Bewegungskrieg)信徒中的一部分渐渐转向了更加审慎和求稳的路线,但还是有人愿意继续从纯粹的军事角度审视对法作战问题。在1939年秋天,这个革新派团体的核心人物是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中将、第二作战参谋特雷斯科夫少校和第19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中将。他们三人都认为:将突破重点选在右翼的计划在战略上毫无突然性,在进抵海峡之前仍有可能被索姆河下游法军的反击所阻断;同时试图以步兵穿越比利时的中路德军将面临步履维艰的苦战,毫无机动性可言。为了实现快速包围和歼灭战,有必要在中路增加一条新的突破路线。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黄色方案”第3号方案:“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选定的新突破方向,是位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三国交界处的阿登高原(Ardennes)。它的位置在马其诺防线的终点色当(Sedan)以北,直接通向法军预备队最有可能的集结地索姆河—埃纳河谷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曾在这片被丘陵、河谷和森林覆盖的破碎地带阻击过来袭的法军,证实其极不适宜步兵通过。因此,法军总参谋部从未考虑在阿登周边设置重兵防守。但对军事地理学颇有心得的曼施坦因却认定,丘陵地带对履带底盘的坦克只构成微乎其微的障碍;倘若从中路的阿登插进一支尖兵,以最快速度推进到索姆河下游,就能彻底粉碎法国陆军在比法交界地带构筑第二道防线、继而对北路德军侧翼形成威胁的企图。而古德里安还说服他接受了两路突破包围的思路:有半数装甲部队被分配给右路的B集团军群,任务是从比利时北部突破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防线,指向海峡地带;另外半数则分配给A集团军群,负责从阿登冲向索姆河下游。先期进入比利时境内的英法陆军精锐将被这两路快速部队迂回包围,最终加以彻底歼灭。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黄色方案”第4号方案:修订后的“曼施坦因计划”
10月31日,在特雷斯科夫的帮助下,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新计划最初的蓝本。这一方案后来以“曼施坦因计划”而闻名于世,但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称呼来自丘吉尔,直呼其为“镰刀切割”(Sichelschnitt)——从中路的阿登高原向西突破的德军装甲部队,恰似在草场中切割的锋利镰刀,末端一路延伸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右翼的B集团军群保留34个师的总兵力以及由4个装甲师组成的突破力量,经比利时北部冲向敦刻尔克;中线的A集团军群的总兵力被加强到40个师,拥有由4-5个装甲师组成的突破力量,经阿登高原冲向索姆河下游,最终在海峡地带和右翼会师。预计被分割包围在这两路突破力量之间的,将是英法联军最精锐的至少30个师;一旦其遭到歼灭,法军将基本丧失进攻能力。在装甲部队向阿登以西突破的同时,B集团军群的步兵师将从色当—凡尔登之间向南挺进,阻击企图威胁A集团军群侧翼的法军。待比利时境内的歼灭战结束之后,德军便可以重复“施里芬计划”的模式,从北方向法国腹地旋回。届时,已经在包围战中损失了大部分装甲车辆和重炮的法军将只能坐等德军汹汹杀来;而昂贵的马其诺防线,也将因背面受敌而彻底丧失功用。
“镰刀”开始切割
对1939年秋冬之交的德国陆军领导层来说,最重大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如何打赢对法国的战争,而是努力制止这场战争发生,并将军事问题上的决策权从希特勒手中收回到军方。当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在科布伦茨热火朝天地讨论他们的“镰刀”时,哈尔德和布劳希奇仍在忙于串联各军军长,试图向元首论证:开战必败。当曼施坦因以A集团军群的名义连续发出两份对“黄色计划”的修正建议时,根本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亨宁·冯·特雷斯科夫少校,在“镰刀切割 ”计划的制订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成为军内反纳粹抵抗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唯一的积极消息来自希特勒本人。由于他一直对鲁尔工业区的安全抱有一种神经质式的关心,因此对“黄色计划”中位于中路的A集团军群没有配备快速集群多少感到担心。11月12日,他下令将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下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部分武装党卫军)调拨给A集团军群,以便在战役开始后迅速从色当附近突破马斯河防线。站在整体角度,这意味着希特勒开始注意到中路战线的价值,从而为最终推翻“黄色计划”第一、第二稿埋下了伏笔;但对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来说,将装甲部队过于随意地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可以说有害无益。因此,从11月30日到1940年1月12日,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本人继续向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发出4份备忘录,阐述“镰刀切割”的价值,但自始至终没有收获积极回应。
从对纳粹政权的反感程度看,哈尔德、布劳希奇与曼施坦因和他的同僚们其实并无本质差别。在“镰刀切割”计划的制订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特雷斯科夫少校,后来成为军内反纳粹抵抗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但在1939年冬天,双方关心的决定性问题截然不同:哈尔德和布劳希奇要的是秩序,要的是军事问题的决策像上次大战时一样完全掌握在陆军领导层手中,并由资深将领们基于经验和威望行使集体决定权。任何破坏这种秩序的企图,不论其是出自希特勒的异想天开还是曼施坦因的苦心孤诣,都应当被制止。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特雷斯科夫展现的是一种更狭隘、但也更纯粹的战略眼光:他们希望将刚刚现出雏形的装甲兵作战和德国军事传统中对歼灭战(坎尼模式)的偏好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闪击战”(Blitzkrieg)模式,颠覆哈尔德之类的炮兵权威对战争计划制订的垄断权。而这种急于建功立业的叛逆心理,与希特勒恰好不谋而合。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1939年9月,希特勒(手持望远镜者)在波兰东部前线视察,左一为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右一为埃尔温·隆美尔
而阴错阳差的梅赫伦事件,最终敲响了“黄色方案”的丧钟。最终敲响了“黄色方案”的丧钟。尽管比利时情报机关通过一系列欺骗措施,成功地使德国人相信:赖因贝格尔携带的文件大部分已被烧毁,其中的核心内容并未被破解。但希特勒还是在1月16日做出了无限期推迟整个战役、并对进攻计划做全面修改的决定。而恰恰是在1月30日,A集团军群参谋部完成了“曼施坦因计划”最后一稿的修订,同时提交给了陆军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2月2日,希特勒从约德尔那里第一次全面了解到了“镰刀切割”的所有细节。当月17日,在施蒙特的安排下,曼施坦因前往柏林与元首共进早餐,后者当场表示完全赞成由A集团军群在中路承担主要突破任务,并允诺会将5个装甲师的兵力投入到阿登高地,在空军的掩护下直扑海峡地带。“镰刀”的锋刃,至此终于磨亮。
镰刀切割时:德军对法的黄色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1940年5月,由海因茨·古德里安中将指挥的德军装甲部队从色当跨过马斯河
1940年2月27日,融入了“镰刀切割”思路的“黄色方案”最终稿,即第四号方案终于横空出世。5月10日拂晓,到那时为止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集群越过卢森堡国界,争先恐后的穿越阿登森林。两个星期后,他们将会逼近这场冲刺的最终目的地——位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敦刻尔克。

浏览相关内容: